高效扩增与功能维持:人外周来源T细胞体外培养指南
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分类
免疫细胞的来源
免疫细胞均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造血干细胞具备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可通过“髓系分化”和“淋巴系分化”两大路径,逐步分化为所有类型的免疫细胞,最终分布到外周免疫器官(如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或外周血中,执行免疫功能。
免疫细胞的分类
免疫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分为先天性免疫细胞(固有免疫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两大类。两类细胞功能互补,前者负责快速响应病原体入侵,后者负责精准识别并长期记忆特定病原体,共同构成人体的免疫防御体系。
图1.免疫细胞的分类
T细胞
T细胞的概念
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是人体适应性免疫系统的核心细胞,属于白细胞的一种,因需在胸腺(Thymus,“T”即源于此)中分化成熟而得名。它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成熟后分布在血液、淋巴结、脾脏等外周免疫器官,主要通过表面的“T细胞抗原受体(TCR)”精准识别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或异常细胞(如癌细胞)。
T细胞的分类
T细胞的分类核心依据功能、表面标志物、活化状态等维度,不同亚群在免疫应答中分工明确,共同构成精准的免疫防御与调控网络,主要分类如下:
-
CD8⁺ T细胞:直接杀伤受感染细胞和癌细胞的“杀手”。
-
CD4⁺T细胞:通过分泌信号分子来协调其他免疫细胞行动的“指挥官”。
-
初始T细胞(Naive T cells):未接触过特异性抗原,长期存在于外周免疫器官,表面表达CD45RA,接触抗原后需双重信号激活,启动“初次免疫应答”(反应慢、强度弱)。
-
效应T细胞(Effector T cells):当初始T细胞被抗原激活后,会大量增殖并分化为效应T细胞,它们离开淋巴器官,迁移到感染部位去直接执行清除病原体的任务。
-
记忆T细胞(Memory T cells):初次免疫应答后留存的T细胞,表面表达CD45RO,可长期存活;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能快速活化、增殖为效应细胞,启动“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快、强度强),是疫苗长期保护的核心机制。
-
αβ T细胞:占外周血T细胞的90%-95%,TCR由α、β链组成,需依赖MHC分子识别抗原,是适应性免疫核心,应对感染和肿瘤。
-
γδ T细胞:仅占5%-10%,TCR由γ、δ链组成,不依赖MHC,直接识别抗原,多在黏膜组织,快速响应感染和肿瘤,兼具固有免疫特性。
-
辅助性T细胞(Th):不直接杀伤,通过分泌不同细胞因子(如IFN-γ、IL-4),辅助激活B细胞、增强杀伤细胞功能,调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
细胞毒性T细胞(CTL):直接杀伤靶细胞,通过释放穿孔素、颗粒酶或Fas/FasL途径,清除病毒感染细胞和癌细胞。
-
调节性T细胞(Treg):抑制过度免疫,分泌IL-10、TGF-β等,防止免疫攻击自身组织,预防自身免疫病。
图2. T细胞各亚群分型[1]
T细胞的作用机制
T细胞作用流程可简化为“识别→活化→执行→记忆”4步,核心逻辑是精准识别目标后,通过分工清除病原体并留存长期保护能力。
-
抗原呈递细胞(APC)吞噬处理病原体,将其分解为抗原肽,再结合自身MHC分子,形成“抗原肽-MHC复合物”并展示在表面。
-
T细胞通过表面TCR特异性结合该复合物,同时CD4/CD8分子匹配APC的MHCⅡ/Ⅰ类分子,完成抗原识别。
-
需双重信号激活:一是TCR结合复合物(确保特异性),二是APC的B7分子结合T细胞的CD28。
-
激活后,T细胞在IL-2等细胞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为大量效应T细胞和少量记忆T细胞。
-
细胞毒性T细胞(CTL):释放穿孔素、颗粒酶,或通过Fas/FasL途径,直接杀伤感染细胞、癌细胞。
-
辅助性T细胞(Th):分泌细胞因子,如Th1增强巨噬细胞吞噬、Th2促进B细胞产抗体,调控免疫应答。
-
调节性T细胞(Treg):分泌IL-10、TGF-β,抑制过度免疫,避免损伤自身组织。
-
多数效应T细胞完成任务后凋亡,少数分化为记忆T细胞,长期存活且保留抗原识别能力。
-
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T细胞可快速分化为效应T细胞,启动更强更快的二次免疫应答,这是疫苗保护的核心。
T细胞在疾病中的作用
T细胞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移植排斥反应四类核心疾病中作用有关键的作用。感染性疾病里,其可通过CTL杀伤病毒感染细胞、辅助调控清除细菌;自身免疫性疾病因T细胞亚群失衡,引发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肿瘤中,CTL能杀肿瘤细胞却易被微环境抑制,可通过CAR-T、TIL等疗法改造激活T细胞来治疗;移植排斥反应中,T细胞会攻击移植物,监测其数量功能可早发现排斥反应、指导调整免疫抑制剂以提升移植成功率。
T细胞是我们抵御感染的勇士、对抗肿瘤的哨兵,但一旦失控,也会成为攻击自身的叛军或造成毁灭性炎症的暴徒。现代医学正致力于“扬其长、避其短”,通过调节T细胞的功能来治疗各种疾病。
图3. γδ T细胞的抗肿瘤和促肿瘤免疫作用[2]
外周来源T细胞
什么是外周来源T细胞
外周来源T细胞是指成熟T细胞离开胸腺后,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中定居、增殖和分化而来的T细胞群体。
外周来源T细胞根据表面受体和功能的不同,可细分为多种亚型,如辅助性T细胞(Th1、Th2、Th17等)、细胞毒性T细胞(CTL)以及调节性T细胞(Treg)等。这些不同亚型的T细胞各司其职,协同作用,共同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在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等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人外周来源T细胞的培养
人外周来源T细胞的培养指的是在体外条件下,模拟体内环境,使从外周免疫组织/体液中分离出的T细胞存活、增殖并可能分化为特定功能亚群的技术。具体流程如下:
1)来源:外周静脉血(最便捷,临床常用)、脐带血、外周淋巴结或脾脏组织(需手术获取,较少用)。
2)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常用Ficoll试剂),将全血中的红细胞、粒细胞等与密度较轻的单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分离开。
3)T细胞富集:用免疫磁珠分选法(MACS)或流式细胞术分选,通过识别T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物(如CD3),去除B细胞、单核细胞等杂质,富集高纯度T细胞。
T细胞需“双信号+细胞因子”刺激才能活化,模拟体内抗原识别和协同激活过程,常用刺激体系如下:
1)第一信号(抗原模拟):用抗人CD3单克隆抗体(如OKT3)包被培养板,或结合磁珠,模拟TCR与抗原肽-MHC复合物的结合,触发T细胞初步激活。
2)第二信号(协同刺激):加入抗人CD28单克隆抗体,模拟APC表面B7分子与T细胞CD28的结合,确保T细胞完全活化。
3)细胞因子(增殖支持):添加IL-2(核心细胞因子,促进T细胞增殖)、IL-7/IL-15(维持T细胞存活、减少凋亡),部分场景会加IL-12(诱导Th1分化)或IL-4(诱导Th2分化),调控T细胞亚型。
1)培养条件:
培养基:RPMI1640或DMEM,添加10%胎牛血清(FBS)或人血清,以及青霉素/链霉素。
环境:37°C,5% CO₂的细胞培养箱。
2)维持培养:
每2-3天观察细胞密度和状态。
进行半量换液:吸走一半旧培养基,补充等量的新鲜培养基和细胞因子。
监测细胞密度(维持1×10⁶-2×10⁶ cells/mL),避免密度过高导致营养不足或凋亡。
培养一段时间后(通常5-14天),可以对细胞进行分析:
1)表型分析:
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如CD4,CD8)和胞内细胞因子。
2)功能分析:
增殖能力:CFSE染色示踪增殖。
细胞毒性:检测CD8⁺ T细胞杀伤靶细胞的能力。
细胞因子分泌:ELISPOT或流式细胞内染色检测IFN-γ,IL-4等。
人外周来源T细胞培养常用细胞因子
在外周来源T细胞(如外周血T细胞)的体外培养中,细胞因子是调控T细胞存活、活化、增殖、分化及功能维持的核心信号分子,其作用贯穿从“静息态T细胞激活”到“大规模扩增”再到“功能表型维持”的全过程。不同细胞因子通过特异性结合T细胞表面受体,启动下游信号通路,实现对T细胞生物学行为的精准调控。
|
细胞因子 |
核心功能 |
|
IL-2 (白细胞介素-2) |
-T细胞核心增殖因子:激活T细胞内JAK-STAT通路,促进细胞周期进展; -维持T细胞存活,抑制活化诱导凋亡; -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CTL)和NK细胞的杀伤活性。 |
|
IL-7 (白细胞介素-7) |
-维持T细胞稳态与存活:减少T细胞在长期培养中的凋亡; -促进记忆性T细胞生成,避免终末耗竭; -对初始T细胞增殖更友好。 |
|
IL-15 (白细胞介素-15) |
-类似IL-2的增殖作用,但更偏向细胞毒性T细胞(CD8⁺ T)和NK细胞; -诱导T细胞向“效应记忆型”(TEM)分化,增强其抗肿瘤杀伤活性; -不依赖IL-2受体α链(CD25),可激活CD25低表达的T细胞。 |
|
IL-12 (白细胞介素-12) |
-诱导T细胞向Th1亚型分化(分泌IFN-γ),增强细胞免疫应答; -显著提升T细胞和NK细胞的IFN-γ分泌量,强化抗肿瘤/抗病毒活性; -抑制Th2亚型分化(避免体液免疫偏向)。 |
|
IL-21 (白细胞介素-21) |
-促进T细胞增殖,尤其增强滤泡辅助T细胞(Tfh)分化; -强化CTL和NK细胞的杀伤活性,诱导其表达穿孔素、颗粒酶; -抑制Treg细胞(调节性T细胞)增殖,减少免疫抑制。 |
翌圣HiActi®细胞因子
重组蛋白已广泛应用于干细胞与类器官培养、重组蛋白药物、CAR-T细胞治疗及抗体药物等核心领域。伴随生物药行业高速发展,重组蛋白市场增长迅猛,高端原料需求逐年攀升。为精准匹配科研与工业场景下持续升级的应用需求,针对重组蛋白活性偏低、批次稳定性不足等关键痛点,翌圣生物依托多年研发生产经验与技术积累,构建了创新型重组蛋白表达及纯化平台,聚焦提供高活性重组蛋白产品。依托于自身蛋白表达与纯化平台,翌圣生物开发了一系列用于人外周来源T细胞培养的IL-2、IL-7、IL-15等HiActi®细胞因子,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及细胞功能的验证,确保产品具有高活性、高纯度、高稳定性、低内毒素水平,助您拿到理想的实验结果。
产品数据
Bioactivity of human IL-2
图4. Recombinant Human IL-2 stimulates proliferation of CTLL-2 cells. The specific activity is ≥ 1 × 107 IU/mg.
Bioactivity of human IL-7
图5. The ED50 as determined by a cell proliferation assay using PHA-activated human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PBL) is less than 1 ng/mL, corresponding to a specific activity of > 1 × 106 IU/mg.
Bioactivity of human IL-15
图6. The ED50 as determined by a cell proliferation assay using murine CTLL-2 cells is less than 0.5 ng/mL, corresponding to a specific activity of > 2.0 × 106 IU/mg.
相关产品推荐
|
产品名称 |
货号 |
|
Recombinant Human IL-2 Protein (CHO) 重组人白介素-2 |
|
|
Recombinant Human IL-4 Protein 重组人白介素-4 |
|
|
Recombinant Human IL-6 Protein 重组人白介素-6 |
|
|
Recombinant Human IL-7 Protein 重组人白介素-7 |
|
|
Recombinant Human IL-12 Protein (CHO) 重组人白介素-12 |
|
|
Recombinant Human IL-15 Protein 重组人白介素-15 |
|
|
Recombinant Human IL-21 Protein 重组人白介素-21 |
|
|
Recombinant Human TGF-beta 1/TGF-β1 Protein 重组人/小鼠/大鼠 转化生长因子-β1 |
参考文献
1. Maecker HT, McCoy JP, Nussenblatt R. Standardizing immunophenotyping for the Human Immunology Project.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2012; 12(3):191-200.
2. Sun L, Su Y, Jiao A, Wang X, Zhang B. T cells in health and disease.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2023; 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