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ractylenolide I 白术内酯I/苍术内酯I |CAS 73069-13-3

更多活动更多优惠,尽在翌圣商城》

批量采购, 请点击询价

产品说明书

FAQ

COA

已发表文献

Atractylenolide I(白术内酯I,苍术内酯I)菊科苍术属(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koidz)多年生草本植物白术的根茎,为常用中药,可抑制TNF-α和IL-6活性,具有抗炎、抗肿瘤作用,并具有调节胃肠道功能和促进营养物质吸收的功效。Atractylenolide I促进IEC-6细胞增殖作用效果最为明显,还能促进脾虚大鼠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是益气健脾的有效物质之一。白术内酯I是一种抗炎物质,它能抑制一氧化氮(NO)的产生,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胎盘生长因子(PLGF)等活性。

 

产品性质

英文别名(English Synonym)

(4aS,8aS)-3,8a-dimethyl-5-methylidene-4a,6,7,8-tetrahydro-4H-benzo[f][1] benzofuran-2-one

中文名称 (Chinese Name)

白术内酯I; 苍术内酯I

靶点(Target)

JAK2; STAT3; TLR4

通路(Pathway)

Immunology/Inflammation--Toll-like Receptor

CAS号(CAS NO.)

73069-13-3

分子式(Formula)

C15H18O2

分子量(Molecular Weight)

230.30

外观(Appearance)

粉末

纯度(Purity)

≥98%

溶解性(Solubility)

溶于DMSO:≥50 mg/mL (217.1 mM)

结构式(Structure)

 

运输和保存方法

冰袋运输。粉末直接保存于-25~-15℃,有效期2年。建议干燥保存,避免反复冻融。

 

注意事项

1. 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请穿实验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

2. 粉末溶解前请先短暂离心,以保证产品全在管底。

3. 请勿吸入、吞咽或者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

4. 本产品仅用于科研用途,禁止用于人身上。

 

使用浓度

【具体使用浓度请参考相关文献,并根据自身实验条件(如实验目的,细胞种类,培养特性等)进行摸索和优化。

 

使用方法(数据来自于公开发表的文献,仅供参考)

(一)细胞实验(体外实验)

Atractylenolide I为100 μM时,在正常细胞中没有任何毒性和增殖。Atractylenolide I降低了在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下Ox-LDL诱导VSMCs中TNF-α、IL-6和NO的产生。Atractylenolide I (25, 50 μM)预处理可阻断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泡沫细胞的形成并显著降低脂质积累。研究表明,Atractylenolide I在VSMCs增殖和迁移、脂质过氧化和随后的炎症反应中的抑制作用可能有助于Atractylenolide I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性。[1]

(二)动物实验(体内实验)

研究Atractylenolide I在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CUMS)小鼠模型中的抗抑郁作用。Atractylenolide I可减轻CUMS诱导的抑郁样行为,减轻CUMS引起的海马神经递质水平失衡,降低CUMS诱导的小鼠海马促炎细胞因子水平的升高。结果表明Atractylenolide I可以通过抑制IL-1β的产生来改善CUMS诱导的小鼠抑郁。此外,NLRP3炎症体是IL-1β转录和功能的重要调节因子,Atractylenolide I处理3周显著抑制小鼠NLRP3炎症复合物的激活,提示Atractylenolide I的抗抑郁作用可能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来减轻CUMS诱导的抑郁。[2]

 

参考文献

[1] Li W, et al. Atractylenolide I restores HO-1 expression and inhibits Ox-LDL-induced VSMCs proliferation, migration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s in vitro. Exp Cell Res. 2017 Apr 1;353(1):26-34.

[2] Gao H, et al. Anti-depressant-like effect of atractylenolide I in a mouse model of depression induced by 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 Exp Ther Med. 2018 Feb;15(2):1574-1579.

HB221111

400-6111-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