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NGS测序 / 产品应用详情

eTET1双加氧酶助力DNA甲基化检测


GUIDE

 导  读


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学标记,是指在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催化下,以S-腺苷甲硫氨酸为甲基供体,将活性甲基转移至DNA链中特定碱基上的化学修饰过程。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基因的表达调控正常细胞功能维持、胚胎发育、肿瘤发生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明确甲基化位点对解析生命过程、探索肿瘤的发生发展、开发新的抗肿瘤策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单碱基水平检测甲基化是研究表观遗传学的重要内容。检测DNA甲基化首先要进行碱基转换以区分甲基化与非甲基化位点,而基于重亚硫酸盐bisulfite的转化的BS-seq方法无疑是金标准。



Bisulfite转化问题多


目前,基于重亚硫酸盐bisulfite的转化方法是在单碱基水平进行甲基化检测的金标准。其利用bisulfite将DNA上未发生甲基化的C转变成U,通过PCR扩增后测序鉴定甲基化位点。该方法C-U转化效率高达99%,但是,bisulfite转化方法存在致命的缺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对于核酸的损伤极高(图1),导致后续的文库制备通常只能选择以单链建库为主的文库制备方案,在珍稀样品(如cfDNA)中应用较少;

   Bisulfite转化后的文库GC占比失衡,AT会过度测序,难以真实反应样本表观修饰情况;

 3   回收率极低,通常仅为10%左右。

图1.1Bisulfite处理给DNA带来极大的损伤.png.jpg
图1.2Bisulfite处理给DNA带来极大的损伤.jpg
图1.Bisulfite处理给DNA带来极大的损伤

甲基化转化新选择:TET酶


TET (Ten-eleven translocation)酶是生物体内存在的一种α-酮戊二酸(α-KG)和Fe2+依赖的双加氧酶,在靠近C端拥有一个催化结构域DBSH,该结构域具有金属离子(Fe2+)和α-KG的结合位点,催化结构域前还有一段富含半胱氨酸区。TET蛋白生物功能的发现为5mC的去甲基化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该蛋白将5mC转化为5hmC后,可继续催化5hmC转化为5fC和5caC,然后在TDG(胸腺嘧啶-DNA糖苷酶)的作用下生成C。在TET、TDG和DNMT的共同作用下,可实现DNA上同一位点的3种碱基类型C、5mC和5hmC动态平衡(图2)。


图2 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的过程(Kao et al., 2016;J. Clin. Med.).jpg
图2.DN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的过程(Kao et al., 2016;J. Clin. Med.)


根据TET酶的作用原理,NEB推出的使用TET2通过级联反应将5mC和5hmC氧化成5caC,5hmC在糖基化的作用下转化成5ghmC,随后利用脱氨酶APOBEC将C转换成U、PCR扩增后进行甲基化位点鉴定(图3B)。尽管该方法能够减少DNA损伤,但与BS-seq类似,它也是将DNA上未发生甲基化的C转变成U,转化后的文库存在GC占比存在失衡等现象。


图3 甲基化转化原理流程对比.jpg
图3.甲基化转化原理流程对比


Liu(2019)等人开发出的DNA甲基化转化方法采取的策略是将甲基化的C转化成U,用以解决将未修饰的C转换为U导致的序列复杂性降低、测序质量差、定位效率低等问题。该方法使用NgTET1/mTET1将5mC和5hmC氧化成5caC、随后5caC经转化剂处理转化成U、PCR扩增后用于建库测序(图3C)。相较于BS-seq,该方法具有对DNA的损伤小、覆盖度更高等优势,为在单碱基分辨率下准确的鉴定DNA甲基化位点提供新的思路。但该方法目前存在转化效率偏低、而TET酶的活性很大程度上影响转化效率。



精品推荐


作为甲基化C转化成U过程中最关键的酶TET,其活性的提高将有助于转化效率的提升。翌圣生物长期专注于分子酶产品的创新研发,通过对纳氏虫属DNA双加氧酶(NgTET1)进行定向有理改造,获得重组融合突变体蛋白eTET1,该酶的活性显著高于NgTET1和mTET1(图4)。


图片1.jpg
图4.eTET1与其他TET酶活性比较



订购信息


产品名称

产品编号

规格

eTET1增强型DNA双加氧酶

12219ES60

50 μg

12219ES76

300 μg

12219ES80

600 μg

参考文献»

[1] Kao S H, Wu K J, Lee W H. Hypoxia,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and TET-mediated epigenetic changes[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6, 5(2): 24.

[2] Liu Y, Siejka-Zielińska P, Velikova G, et al. Bisulfite-free direct detection of 5-methylcytosine and 5-hydroxymethylcytosine at base resolution[J]. Nature biotechnology, 2019, 37(4): 424-429.

400-6111-883